行政班子
中心主任:严仁军
姓 名 | 严仁军 | 出生年月 | 1962.1 | |
性 别 | 男 | 职 称 | 教授 | |
邮 箱 | Yan_renjun@163.com | 硕/博导 | 硕、博导 | |
联系电话 | 18986097518 | |||
研究领域 | 船舶与海洋工程、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 | |||
个人简介 | 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水陆交通实验实践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已指导博士研究生7人和硕士研究生52人。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省优秀学士论文5篇、省优秀硕士论文3篇。主要致力于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安全性和可靠性研究,特别是在结构强度理论与结构试验研究、结构物状态实时监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数值分析与仿真、与疲劳强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国内较早的进行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物的力学状态监测,船舶与海洋工程复合材料结构力学性能与疲劳性能研究,对夹芯复合材料结构的承载特性和极限承载能力进行了数值仿真系列研究。曾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包括国家攻关课题、交通部攻关项目、军工研究项目等77项国家、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发表科学研究论文96篇。 | |||
教育经历 | 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6-1989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结构力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5-1999华中理工大学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 |||
工作经历 | 1982-1986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船舶结构力学实验室助理工程师;1989-1995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海洋工程系讲师;1999年以后,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结构工程系主任、交通学院副院长。 | |||
科研项目 | 近5年代表性7项: (1)标志性船型结构优化设计研究,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国家级,155万 (2)军工项目,***疲劳研究,中船集团第701研究所,240.0万 (3)军工项目,**节点**疲劳研究,中船集团第701研究所,196.0万 (4)军工项目,复合材料***研究,中船集团第719研究所,75万 (5)军工项目,实尺度***强度研究,中船集团第725研究所,86万 (6)企业委托,武汉市南四环线项目悬浇梁施工监,南四环建设指挥部,59万 (7)企业委托,四湖西干渠特大桥监控技术服务,中交五公司,49万 近五年在复合材料结构研究领域,同中船集团相关研究所开展了合作系列研究,承担项目28项,总经费952万元。 近五年在结构疲劳、强度与结构数值分析研究领域,承担项目18项,总经费623万元。 | |||
代表性论文 及著作 | 近5年代表性论文(限7篇): [1] Qin Kaia, Yan Renjuna , Shen Weia , Hu Yaoyu. Research on the tension damage behavior of sandwich composite L-joints: Experiment and simulation Composite Structures232(2020) [2] Li Mengzhen,Yan Renjun,Guedes Soares C.. Free vibration of advanced composite plates using a new higher order shear deformation theory[J]. 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 / A Solids,2021,88 [3] Yaoyu Hua, Renjun Yana, Wei Shena, Filippo Bertoc , Chunmei Li. A novel semi-analytical method for notch stress and fatigue strength analysis of tube-flange welded joi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141(2020) [4] Zeng Haiyan; Yan Renjun; Xu Lin,Failure prediction of composite sandwich L-joint under bending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8.8.1, 197: 54-62 [5] Liu K , Yan R J , Guedes Soares C . An improved model updating technique based on modal data[J]. Ocean Engineering, 2018, 154:277-287 [6] Xu, G. and R. Yan, The Use of Sprint Interface Element Delamination Simulation of Sandwich Composite Beam. Applied Composite Materials, 2017. 24(5): p. 1049-1060. [7]徐庚,严仁军,陈威,董琴,单个拉伸过载后裂纹尖端应力应变场研究,应用力学学报 | |||
所获奖励 | 运粮船结构强度研究 交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交通部五福振华优秀教师奖; 武汉理工大学师德标兵; 《船体强度与结构设计综合配套研究》,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 |||
国际交流 与合作 | 葡萄牙里斯本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两名;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一名; 访问荷兰代尔夫特大学、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 参加了各类学科、学组会议 | |||
招生专业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结构力学 | ||
水利工程 | 港航结构力学 | |||
毕业生 主要去向 | 中船集团研究所,相关大学,大型国企,科技型公司,公务员 |
中心副主任—范世东
姓 名:范世东
性 别:男
职 称:教授
学位/学历:博士/研究生
电子邮箱:sdfan@whut.edu.cn
学历教育:
1980.9-1984.7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船机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 本科
1987.9-1990.1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船机制造与修理 硕士研究生
1993.9-1996.5 大连海事大学 船机修造工程 博士研究生
工作简历:
1984.7-1987.9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助教
1990.1-2002.9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讲师、副教授
2002.9-2021.7 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
2021.7-2022.8 武汉理工大学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教授
2022.8- 武汉理工大学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教授
研究方向:设备可靠性及运维保障、疏浚技术与装备、船机修造工艺及作业支持智能化。
主讲课程:可靠性工程、无损检测技术、设备综合管理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概论、轮机维护与修理等。
社会兼职:担任中国航海学会理事、中国船级社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疏浚协会疏浚行业技术专家、中国疏浚协会水库生态疏浚与资源化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内燃机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等职务。
科研项目:主持包括“绞吸式挖泥船加气输送机理及系统参数优化方法研究”“绞吸挖泥船切削系统流场建模与机理研究”“绞吸式挖泥船数字化切削系统时变模型及可视化研究”“船舶法定检验技术支持信息管理系统开发(需求分析)”“XXX油港设备运维系统研发”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局及企业委托项目;参与工信部“智能船舶1.0-设备运行与维护智能系统开发”“广东省船舶产业聚集区工业互联网平台试验测试环境建设”、交通运输部“三峡升船机船厢及其驱动系统状态监测技术研究”、海南省科技厅“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的研制”等项目。
项目获奖:“绞吸式挖泥船智能作业系统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获2021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轮机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7年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船舶动力机械远程诊断系统研制及其工程应用”获2008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教材与著作:合著《交通运输机械针对性维修策略与应用》,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1.11;主编教材《轮机维护与修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1;参编教材《船舶机械修理工艺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4,《交通运输工具原理及运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合译《21世纪制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合编《现代设备维修技术》,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06。
代表性论文:疏浚作业优化模型研究及系统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2002年2期;船舶维修作业速度控制策略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 2005年3期;A semantic approach of rule-based document retrieval for ship survey[C]. IEE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Advanced Logistics and Transport. IEEE, 2015;基于热-结构耦合的螺旋桨无键联接可靠性研究[J].船舶工程, 2015年06期;船舶法定检验技术支持体系分析[J].船海工程, 2016, 45 (1);Research on semantic survey-based ship machinery health management method considering ship structure and rule-based document[J]. Journal of the Balkan Tribological Association, 2016, 22 (1);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olid-Fluid 2-phase-flow of Cutting System for Cutter Suction Dredgers[J], Polish Maritime Research, 2018(25),S2;Research on predicting the productivity of cutter suction dredgers based on data mining with model stacked generalization[J],Ocean Engineering,2020,217;A Novel Method with Stacking Learning of Data-Driven Soft Sensors for Mud Concentration in a Cutter Suction Dredger[J]. Sensors,2020,20(21);轴系工艺知识建模与管理方法 船海工程, 2021.2; Operational safety evaluation of tanker cargo oil system fusing multiple task information[J] OCEAN ENGINEERING 2021.11;Leakage identification in water pipes using explainable ensemble tree model of vibration signals[J] MEASUREMENT,2022.05
中心副主任—王当利
姓 名 | 王当利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2.9 | 民族 | 汉 |
专业技术 职 务 | 教授 | 学位 | 硕士 | 毕业院校 | 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 | ||
通讯地址 | 武汉武昌余家头武汉理工大学 | 邮 编 | 430063 | ||||
电子邮箱 | Wdl20018@163.com | 联系电话 | 027-86581991 | ||||
主要职责 | 协助主任做好实验中心建设和发展规划,具体负责实训教学。 | ||||||
教学科研 主要经历 | 一直从事航海技术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智能航海技术和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为本科生主讲了《航海学》、《海上货物运输》、《船舶结构与设备》、《航海英语听力与会话》等课程,为研究生主讲《可靠性理论》、《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硕士英语》课程,指导研究生10多名。主编或参编硕士研究生教材、本科生教材和讲义共计7本,其中《船艺》、《内河船舶驾驶员考试指南》、《航海英语》、《船舶防火与灭火》、《船舶结构与设备》、《值班水手英语习题集》等6本书籍公开出版 | ||||||
教学科研 主要成果 | 近几年,主持和参加了纵向与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近600万元。 主持和参加了省、部级教研项目4项,其中一项教研成果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武汉理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
中心副主任—吴超仲
一、基本情况
吴超仲,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副校长。长期从事交通安全、智能交通、车路协同、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国家863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1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及行业奖励5项。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交通运输部中青年领军人才等称号。兼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等。
2002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2004年被聘为副教授,2006年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6年9月-2007年8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拿大里贾纳大学留学访问一年。2009年被聘为教授,2011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二、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交通安全、智能交通、车路协同/车联网等方面的研究。
三、主要工作业绩
主持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支撑计划等项目10多项;主讲智能运输系统、交通安全理论与方法、交通运输工程学等课程;主持研发了汽车驾驶模拟仿真器等实验平台,负责交通运输工程智能交通方向学科建设;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指导本科生兴趣小组10余个,承担物联网专业班主任工作。
代表性课题
【1】重点驾驶人交通行为分析技术及系统开发(国家道路安全科技行动计划二期课题三专题二,专题编号:2014BAG01B03-2)吴超仲(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专题的总体设计、驾驶行为谱系研究。
【2】基于车联网的智能交通关键技术(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编号:2012FFA023),吴超仲(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项目的总体设计、车联网技术研究。
【3】汽车驾驶"路怒症"与不良驾驶行为交互作用机理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178364),吴超仲(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项目的总体设计、愤怒影响因素及机理模型研究。
【4】大型车辆驾驶行为监控预警技术与装备(国家863计划目标导向类,项目编号:2009AA11Z213),吴超仲(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项目的总体设计、危险驾驶行为识别研究。
【5】基于行驶环境与操作序贯链的汽车驾驶意图辨识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60974094),吴超仲(项目负责人),主要承担项目的总体设计、意图识别模型研究。
四、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EI收录30多篇;获得授权专利11项,软件著作权5项;科研成果获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3)、二等奖1项(2012)、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2013)、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9)、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2009)。
代表性论文
【1】Z.J. Chen, C.Z. Wu*, M. Zhong, N.C. Lyu., Z. Huang. Identification of common features of vehicle motion under drowsy/distracted driving a case study in Wuhan China[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15,81: 251-259.
【2】Wu, C.Z.*, Peng, L.Q., Huang, Z., Zhong, M., Chu, D.F. A Method of Vehicle Motion Prediction and Collision Risk Assessment with a Simulated Vehicular Cyber physical System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4, 47(2): 179-191.
【3】Peng, L.Q., Wu, C.Z.*, Huang, Z., Zhong, M. A Novel Vehicle Motion Model Considering Driver Behavior for Trajectory Prediction and Driving Risk Detection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14, 2434: 123-134.
【4】Zhang, H., Yan X.P., Wu, C.Z., Qiu, T.Z. Effect of Circadian Rhythms and Driving Duration on Fatigue Level and Driving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Drivers[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2014, 2402: 19-27.
【5】Chaozhong Wu, Gordon. Huang, Xinping Yan, Yanpeng Cai, and Yongping Li. An interval-parameter mixed integer multi-objective programming for environment-oriented evacua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May 2010, Vol.41, No.5: 547-560
代表性专利
【1】汽车驾驶员疲劳实时监测系统(发明专利 ZL200710051344.5,吴超仲;马 明;严新平;高 嵩;毛 喆)
【2】混合型磁道钉定位导航磁传感器(发明专利,ZL 200610019983.9,吴超仲;严新平;白智慧;曹 辉)
【3】汽车自动驾驶模拟器转向驱动机构(实用新型,ZL 200520095947.1,吴超仲;严新平;辜 勇;王 伟;童厚健)
【4】一种磁道钉定位导航磁传感器(实用新型,ZL 200620098193.X,吴超仲;白智慧;严新平;曹 辉)
【5】基于虚拟现实的驾驶员注视物体识别系统(发明专利,ZL 200810046826.6,吴超仲;严新平;马 明;张良力;高 嵩)
代表性获奖
【1】汽车驾驶人行为识别与监控技术及应用,2013 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二
【2】基于整车网路的安全感知增强及危险预警系统研发及应用,2013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四
【3】面向驾驶行为预警及导航的多功能车载系统研发及应用,2012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排名第一
【4】驾驶行为分析与驾驶能力提升成套技术研发及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排名第一
【5】交通运输虚拟实习平台建设与实践,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排名第三
五、主要荣誉与社会兼职
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0)、交通运输部“十一五”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武汉市第六届五四青年奖章(2011)、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2011)、武汉市学科带头人(2011)、交通运输部青年科技英才(2012)、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才(2012)、交通运输部中青年领军人才(2014)等称号。兼任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青年科技工作者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全国智能运输系统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交通信息与安全》杂志社社长。
中心副主任—赵章焰
姓 名 | 赵章焰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3.7 | 民族 | 汉 |
专业技术 职 务 | 教授 | 学位 | 博士 | 毕业院校 | 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 ||
通讯地址 | 武汉武昌余家头武汉理工大学 | 邮 编 | 430063 | ||||
电子邮箱 | zzy63277@whut.edu.cn | 联系电话 | 027-86551180 | ||||
主要职责 | 协助主任做好实验中心建设和发展规划,实验教学总负责。 | ||||||
教学科研 主要经历 | 一直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金属结构动态分析与仿真、机械情况监测与故障诊断。为本科生主讲了《机械测试技术》、《机械故障诊断》、《结构力学》(双语课程)、《结构设计》等课程,研究生《金属结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评价》课程,指导研究生20多名。参编了《机械情况监测与故障诊断》、《物流工程英语》等教材。 | ||||||
教学科研 主要成果 | 近几年,主持科研项目近20项。“港口起重机金属结构故障诊断及智能决策系统”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铁路起重设备金属结构缺陷分析集成化系统研制”2001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年,主持的“基于ANSYS的参数化步履式架桥机结构动态分析仿真系统”已经通过了中铁工程总公司的技术鉴定;2007年,主持的“铁路抢险石料自动卸装列车”已经完成样机的试制并通过了铁道部门的验收。 完成和正在承担三项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其中,“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经验,探索我国理工科大学教学改革道路”已经通过湖北省教委鉴定,“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和“提高院级教学管理效率与质量方法的探索和实践”的2个湖北省教研项目正在研究过程中。 |